问:自闭症和孤独症的区别在哪里?
答: 实际上,“自闭症”和“孤独症”指的是同一种疾病,二者并无医学上的区别,只是名称不同。
“孤独症”是医学和学术领域更常用的正式中文译名,源自英文“Autism”的音译与意译结合,全称为“孤独症谱系障碍”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 ASD)。“自闭症”则是公众日常交流中更为常见的俗称,强调患者在社交互动上的“自我封闭”表现。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这种“孤独”或“自闭”并非源于情感冷漠或不愿与人交往,而是由于患者在社交沟通能力、行为模式和兴趣范围上存在先天性、神经发育性的障碍,导致他们难以理解社交规则、表达情感或建立人际关系。
问: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?
答: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通常在儿童早期(3岁前)即可观察到相关征兆。核心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:
社交交流与互动障碍:
局限的兴趣与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:
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,因此称为“谱系障碍”,涵盖从轻度(如高功能孤独症)到重度(需终身照护)的广泛范围。
问:上海九龙医院精神心理科在孤独症的评估与干预中能提供哪些帮助?
答: 上海九龙医院精神心理科设有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,专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识别、专业评估与综合干预。
科室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估工具(如ADOS、ADI-R等)结合临床观察,进行科学诊断,避免误诊或延误。针对孤独症并非单一药物可治的疾病,科室推行“医教家三位一体”的综合干预模式:
通过多维度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帮助孤独症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,提升生活质量,促进社会融入。
问:能否分享两位患者在该科室接受干预的真实案例?
答: 当然可以,以下是两位孤独症儿童在该科室接受系统干预的案例:
案例一:小宇(化名),4岁,中度孤独症
小宇2岁时被发现不与人对视,叫名无反应,语言发育迟缓,只会说单字。3岁时在幼儿园无法参与集体活动,常独自玩积木,反复排列成行,对周围声音反应异常。经上海九龙医院精神心理科评估,确诊为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。
治疗团队为其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:每周进行ABA行为训练,重点提升眼神对视、听从指令、简单语言表达能力;同时进行感觉统合训练,改善触觉防御和平衡能力。医生还定期为家长开展家庭指导,教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情景教学。经过一年的持续干预,小宇已能使用简单句子表达需求,开始与同伴有短暂互动,情绪更加稳定,已顺利进入融合幼儿园就读。
案例二:乐乐(化名),6岁,高功能孤独症伴社交焦虑
乐乐语言发育正常,知识面广,尤其痴迷天文知识,但无法与同学正常交流,常在课堂上突然插话讲述星球知识,不懂轮流对话,常因误解他人意图而发脾气。老师反映其“不合群”“固执”。经评估,乐乐属于高功能孤独症(原阿斯伯格综合征),核心困难在于社交认知和情绪调节。
科室为其安排社交技能小组训练,通过角色扮演、情景模拟等方式,帮助他学习理解表情、语气、社交规则;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,帮助其识别和管理焦虑情绪。父母也参与家庭治疗,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处理人际冲突。经过半年干预,乐乐的社交主动性提高,能参与小组讨论并遵守规则,同伴关系明显改善,家长和老师反馈其“更懂得体谅他人”。
问:孤独症的干预越早越好吗?家长应该注意什么?
答: 是的,早期识别、早期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。大脑在幼儿期具有高度可塑性,3-6岁是干预的黄金期,越早介入,改善效果越显著。
家长若发现孩子存在社交迟缓、语言落后、刻板行为等问题,应尽早寻求专业评估。确诊后,保持积极心态,坚持科学干预,避免迷信“长大就好了”或“偏方治疗”。同时,家长自身也需要心理支持,保持耐心与信心,与医生、治疗师紧密合作,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。
本文章链接地址:http://www.che263.com/nkzj/4386.html 上一篇:自闭症的孩子能恢复正常吗 下一篇:自闭症怎么治疗版权所有:上海九龙医院精神心理科 备案号: 沪ICP备12009829号-15